找到相关内容383篇,用时3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共生共荣——佛教生态观(二)

    堪能意乐。”也就是说,佛教徒要以佛陀为榜样,首先不要危害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众生,用同体大悲的感念之心对待一切生灵,培养出极其厚道的、仁爱的、报恩的、喜悦的精神品质,帮助其他生灵解除痛苦,用...生命形态。“橘生淮南则为橘,橘生淮北则为枳。”不同的水土、光热、干湿等自然环境,直接改变生物的特性、功用等。   2、感念自然,共生共荣   《百喻经》里,有一个&...

    刘元春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70943180.html
  • 阿底峡《菩提道灯》内容研究

    感念求法者的殷诚劝请。第2颂至第6颂是‘造论宗旨’,首先判别众生的根基为三种:‘下士’是人天乘,‘中士’属小乘,‘上士’为大乘。第3颂回答了第一个问题,忆念死亡,努力行善以得人天福果,算是进入佛法的下士...phyag),藏人译经之规,由译者加于正 文之前,功用有二:1. 表明由印地所来之经论,非藏人 自撰,当感念传来不易。2. 区别三藏,于经藏前为:顶 礼三世佛,律藏前为:顶礼一切智者,论藏前为:顶礼 文殊菩萨...

    张福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00143977.html
  • 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

    二十四孝”中,有一位孝子丁兰,丁兰对母亲很孝顺,母亲往生后,为了感念母亲生养之恩,便用木头刻了一尊母亲的雕像,日日供养。有一次离家做生意时,就交待妻子,每天要上香、供饭、供水,以表孝心。但是他的妻子...

    惟觉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5044499.html
  • 从《阿含经》看释尊的人间性格

    说:“正觉生人间,自御得正定;修习行梵迹,息意能自乐。”从经文所述,可以看出释尊是在人间,是由人而成佛的。出家以前的释尊过着王室的安逸生活,虽在物质上得到随心所欲的满足,但感念生老病死种种痛苦无法超越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52544741.html
  • 洛阳伽蓝记校注(1)

    之姿态,未足以方之矣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(卷七十,地理类,古迹之属)里说:   魏自太和十七年作都洛阳,一时笃崇佛法,刹庙甲于天下。及永熙之乱,城郭邱墟。武定五年,炫之行役洛阳,感念废兴,因捃拾旧闻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2745793.html
  • 读《洛阳伽蓝记》论佛教对河洛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

    里处修建报德寺。[1]宣武帝即位后,在恒农郡荆山用珉玉造一丈六尺高的佛像一座。永平三年冬,“迎置于洛滨之报德寺,世宗躬观致敬”。[2]这表明后人建造寺院的真实意图是为了感念先人。宣武帝在位时先后建了瑶...

    薛瑞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2945796.html
  • 朱熹的“居敬”概念与菩萨戒的“发心”之对观

    如此才能使菩提心的行境增广遍布。  在发心的七个步骤中,首先应对一切有情皆曾是我的母亲生起了知(运用推知的方式);感念此世母亲的恩德,推知生生世世母亲的恩德亦如此世母亲般;因此要报答母亲之恩,即一切...

    王惠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5445844.html
  • 能海法师戒律思想研究

    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书》。  岁月惊鸿,中国佛教协会虽历经风雨,但也取得了辉煌成就,如今更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。今年是中国佛教协会五十华诞,我们更为怀念那些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贡献的大德,更为感念他们给今日...

    温金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5046071.html
  • 临济宗禅诗(2)

    感念知己共悟妙谛之想。事与愿偕,钟声响处,参学人纷纷聚集而来。而一旦当大家真的聚到一起,忽而又意识到,能说出来的只是粗浅的东西,真正的精微之处无法用语言来表述,于是,将千言万语,都付诸寒山拾得似的拍手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3146906.html
  • 陈柏达居士 著:净土的见证(3)

    庄严,享年六十二岁。  次日清晨五点,他的头顶仍然微微温热。莲友们分班助念七昼夜,到十月四日才举行火化,他的牙齿全部完整,宛如玉石那么皎洁。(弘化月刊第四十四期)  第六十五章  从儒学归净土  感念...

    陈柏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5347876.html